close

重複刺激 愈學愈快樂

文╱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

既然人人都討厭嘮叨,為什麼小小孩愛聽的故事,要爸媽唸千百次也不厭倦?大腦神經科學發現,重複閱讀將架構出孩子理解學習的根基。

一位朋友跟我抱怨,她的孩子要求她重複的念同一本書,都已經每個字會背了,還要不停的念,她覺得很不耐煩。

這其實是有原因的,我們大腦裡有類鴉片感受體(opioid receptors),這種感受體又可以再分為三種,其中一種叫mu-opoid感受體。最近研究發現,在處理物體和影像辨識的腹側視覺通路上有許多這種感受體,尤其在副海馬迴等聯結區最多。類鴉片感受體本來是跟痛楚和報酬(報酬會否太學術?)有關的,為什麼會在處理視覺和記憶的副海馬迴出現呢?原來它是我們對學習新東西感到快樂的原因。









小字典:類鴉片感受體



1972年,科學家在生物體內發現第一個類鴉片感受體,它是一種神經細胞,位於大腦中與各種情緒有關的地方,鴉片類藥物進入人體後,經過此受體作用,各種負面的情緒會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愉悅的感覺,有時甚至連正常的生理機能也會停擺,導致成癮者停藥後會出現大小便失禁、嘔吐等情形。



新奇事物刺激大腦活化

大腦聯結區(association area)在解釋外界進來的刺激時會活化,刺激的訊息越多,活化的程度越高。假如這個訊息是頭一次看到,那麼所有跟這個刺激有關的神經元都會活化,在這些活化的神經元中,有些是強活化,有些是弱活化,雖然程度不同,大家都被活化了,所以新奇事物第一次出現時,我們會特別去注意它。

嘮叨反讓感覺麻痺

但是同樣的訊息第二次出現時,情況就不一樣了,剛剛表現比較好的強活化神經元就會送出抑制的指令,禁止剛剛弱的神經元活化,因為一句話太多人說,七嘴八舌反而聽不清楚,讓聲音最大,口齒最伶俐的人去說效果最好,同時,不必大家都一窩蜂擠來處理同一件事,那些被抑制的神經元可以去做別的事。

因此,第二次刺激再出現時,反應的神經元就沒有那麼多了,研究者用核磁共振儀去看受試者在看圖片時大腦的情形,發現大腦的聯結區(association area)在看重複的圖片時,活化的程度降低,研究者認為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新奇,而痛恨嘮叨了。

重複閱讀建構理解根基

那麼,為什麼小小孩喜歡一直聽同樣的故事,看同一本書呢?研究者認為,這是他們還沒有掌握這個新的訊息,還不了解它,所以會一而再,再而三的重複讀,從每一次的閱讀中去建構更多的神經連結,引發更多的背景知識從而達到理解。

父母親如果去問孩子:「這本書既然讀到會背了,它究竟在講什麼?」「為什麼主人翁要這樣做?」孩子其實是答不出來的,這是「會背並不代表理解」的又一例證;但是一旦孩子理解了故事,就像最後一塊拼圖放上去,完成了這幅畫了,他們就可以把這本書放下,去挑別的書來讀了。因此,這種重複讀一本書的現象多半發生在稚齡幼兒身上,很少在大孩子身上看到。

耐心引導深化學習力

父母不需不耐煩,每一次的閱讀都會增加孩子大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,就像一個圓,頭尾相連了就圓滿成功,不需要再著力了。所以一個電動遊戲破關之後,孩子就會對它失去興趣,但是在未破前,他會廢寢忘食的拼命去試,這些都跟大腦中的mu-opioid感受體有關,父母親了解到大腦機制後,為孩子念書時不妨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幫助他更早達到理解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刺毛蟲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